华裔医师治疗肉瘤罕见癌症

肉瘤(Sarcoma)是一种罕见的癌症,但却非常有侵略性。由于发病例相对较少,专职研究肉瘤的医师并不多,尤其是华人医师更少。南加州大学医学中心(USC Keck School of Medicine)外科助理教授医师曾韦霖(William Tseng)专门治疗肉瘤多年。

曾韦霖表示,肉瘤分为两种,长在骨头里的常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发病;长在软组织中(脂肪、肌肉、血管中)的肉瘤则常在成年人中发病。肉瘤在所有成年人的癌症中大约只占1%的比例,美国平均每年新增1万1000个病例。

由于肉瘤非常罕见,相关医学研究和病例都比较少,治疗方式有限。甚至很多不是研究肉瘤的医师都不了解肉瘤,很多时候还会出现误诊,延误病情。曾韦霖表示,肉瘤如果细分,可以分为50到70种,每种都非常不同,“具有迷惑性”,而且肉瘤在各个年龄层都可能发生;在不同族裔的发病率基本相同,亚裔社区并无特别;肉瘤可能长在身上任何一个部位。

以“腹膜后肉瘤”(Retroperitoneal Sarcoma)为例,通常长在腹部后面,肿瘤尺寸偏大(超过30厘米),五年内复发率达50%,属于难治疗的类型。例如,他曾做过一台八小时的手术,虽然成功摘除了一个巨大的腹膜后肉瘤,但也同时摘除了病人的大肠和肾脏。

这样的肉瘤,多数从腹腔中后部分开始生长,方向和速度都不一定。有不少病人最初都是在身体上发现“长了一个包”,刚开始没有太在意,结果包越长越大才去就医。而因为腹腔内有一定空间,如果长出肉瘤后,腹腔内部的器官会被挤压和移动,腾出空间让肉瘤越长越大,直到肉瘤长到凸出来,很明显,病人才意识到,而这时肉瘤其实已经非常大,远不止是皮肤上凸起来的一个小包。

第二种常见肉瘤叫做“脂肪肉瘤”(Liposarcoma),也是最常见的长在软组织上的肉瘤。虽然被称为脂肪,但它的发病与病人肥胖症之间并没有明显联系。在一项研究中发现,治疗脂肪肉瘤时,使用免疫疗法的病人存活率比使用化疗的病人要高很多。曾韦霖表示,“免疫疗法让免疫系统对抗癌细胞”。

目前治疗肉瘤的方法和其它癌症基本类似,也是手术和保守疗法两种。例如欧洲国家的肉瘤切除手术更积极,只要和肉瘤接触到的器官,能切除的都一并切除,以降低复发率。美国医师的方式则是相对保守,尽量保留肉瘤接触到的其他器官。两种方式各有优劣,积极的方式确实能降低复发率,但是很可能肝、肾、胰等与生活品质息息相关的重要器官,会连带被部分、甚至全部切除。但病人术后是否因此衍生出如糖尿病等后遗症?他表示,这是欧洲医师治疗方式最被质疑的一点,因为罕见癌症通常都到大医院开刀,开刀过后病患就回自己家乡,因此术后追踪病人状况困难。

近年来,美国与欧洲和亚洲很多大型癌症研究机构开展了多项合作,包括成立肉瘤中心,发表关于肉瘤的科研论文,包括与义大利米兰和台湾大学的医师一起合作。曾韦霖还担任中国临床肿瘤学刊物的客座编辑等。曾韦霖在加州圣盖博谷出生长大,能说国语和台语。他毕业于西北大学医学院,在旧金山加大(UCSF)完成住院医师训练,并在全美顶尖的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(Anderson Cancer Center)完成研究员培训。